摘 要:从五个方面探讨高等学校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措施,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体现人本关怀的管理制度、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非智力素质。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素质
“以生为本”就是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活动的中心。也就是说,“以生为本”理念要求高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强调高校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目前,许多高校确实将“以生为本”作为办学宗旨,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停留于口号的宣传,没有真正把资源和精力用在人才培养上。从教学管理到后勤服务,从高校领导到一线教师,他们容易忽视了学生这个“本”。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探讨实施“以生为本”的途径。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这种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思想都打上了情感的色彩,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情感的因素总是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如此。即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非常关注,若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也难以进行交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感情桥梁,学生自然会与你沟通,并愿意接受你的观点。我们知道,五育并重,德育为首,而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影响教育发展过程的各种因素,主动与学生交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解惑无私,传道真诚。这种爱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是真心实意的。当然,光爱不严也不妥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爱生的表现和尺度。教师的严格要求只有融会于“爱”的情感中,才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效应。,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像父母兄长一样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包括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既有精神方面的鼓励,又有物质方面实实在在的支持。热情关心是必要的,但决不能放松要求。在思想、学习、生活和纪律等方面应该严格要求。我国长期以来就有“教不严,师之惰”和“严师出高徒”等说法,这是很有道理的。可见,热爱学生,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与学生严格要求是一致的。
2 高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本关怀
学生是学校生存之本,学校的精神气质是由一拨一拨曾在此生活和正在此生活的学生不断“打磨”出来的。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学校的最大资源是学生,正所谓“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高校“以生为本”、“学生第一”的理念是一种教育哲学观,无论何时何情况,教学、科研、管理等中心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即围绕如何培养人、教育人来进行,这是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管理的本质的客观需要。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位时,曾与校长办公室约法三章:凡是学生写来的信不能扣押;凡有学生求见不得挡驾;凡是学生举行的活动应当通知参加。他将其解释为,“一个大学,宁要校长专家,不要专家校长”。也就是说,大学校长应该职业化,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学生,应心无旁骛地研究教育问题,以便把大学生这个特殊“产品”经过几年的培育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成为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英国的高校在各个方面都为学生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他们设有各种专门为学生服务的机构:学习支持小组(learning support),负责学生入学前和在校期间个人指导咨询;学习顾问(academic adviser)则在学生选择专业或者模块这方面提供帮助;语言顾问则会帮助海外学生最大限度地减低其语言障碍;心理咨询人员(psychological consultant)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有心理障碍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就业部负责给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指导;图书管理人员负责帮助学生使用图书馆和包括IT在内的各种设施。
[1]……总之,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必须体现人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尊重每一位学生。比如,高校的后勤服务首先体现在服务质量上。后勤部门的具体工作就是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如为学生提供可口的饭菜、营造良好的住宿环境等等。其次体现在服务态度上,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最后还体现在服务部门的工作方向上,后勤部门不仅是一个盈利机构,更是一个服务机构。
管理过程实际就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学育人的过程。长期以来,学生管理工作只是注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管理,忽视了被管理者的需要,忽视了管理工作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的结合,对学生的服务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周到。导致管理工作陷于被动,学生的需要也没有得到满足。高校的管理制度要成为“以生为本”的理念得以贯彻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的各项制度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满意与否为尺度,如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都要由学生而不是学校行政管理者来评选。其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说明学生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因为在依法治校的语境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仅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应由纯粹的管理客体逐渐提升法律地位。让学生参与学校发展和学校的各种决策,正是主人身份的体现。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吸纳广大学生的意见,就必须拓展文件制定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渠道,可以由学生组成“学生管理委员会”。在拟制规定的过程中,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文件的功能和内容,针对拟制定的规定提供详细的说明书,在学校网站、论坛或者广播中公布,提供合理的讨论——评议期,在这个讨论——评议期间使民主得以张扬、人本关怀显示出巨大的力量。虽然在制定规范的阶段消耗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执行规定的成本会大大降低。要认识到,管理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教育,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校的关心和温暖,进一步认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并自觉地配合,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也培养了他们的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3 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日新月异。因此,大学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量的急剧增加,教师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疑”这三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学到治学的方法。诚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传授和指导可以使学生避免走弯路,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教师对学生来说毕竟只是一种外部条件,教师只能起到传授、指导和启发的作用。我国古人提出了教师教学的启发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意思是说:教师教人,就是晓喻、启发,对学生要引导他们自己前进,而不要强迫牵拉;要激勉鼓励,而不要压抑他们才智的发展;要指示学习门经,而不要代替他们的思考去求通达。在素质教育观念之下,要求把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受到启发,从而大大增强其想象力和创新力。因此,高校必须进行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要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素质和能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主体”;从“以教材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并重”;从“灌输式教学”变为“启发式、研究式、创造性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校园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和谐。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通过积极思考,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思维方法上积极创新的引导,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学校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调查表明,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接收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因此,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应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实习等,加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尽量有机地整合若干门课程中的实验环节,进行实验的课程化,提倡高年级的学生逐步介入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之中。应加强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针对个人兴趣和专业的专题研究,并到社会参加科研活动,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搞开发和创造。
[2] 笔者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不仅在常规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在第二课堂中把教书育人的观念延伸到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热心支持学生开展学术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和申报科技项目的立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我作为指导教师,学生的《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生态住宅》项目获得2004年英国Teachers In Architecture联合Circle 33 Housing Group共同推出的生态住宅学生设计竞赛优秀奖、《“绿色的住宅”(热舒适住宅研究)建筑设计》项目获得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4 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既包括个性发展,也包括全面发展;既包括现时发展,也包括未来发展。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精髓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我们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学生爱好和特长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开朗大方,有的呆板拘谨;有的思维活跃敏感,有的迟钝;有的易于激动,有的爱说爱笑;有的急躁,有的慢条斯理。……对如此众多的个性,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我们都应该加以尊重保护。虽然个体独立性并不是创造性形成的充分条件,不能说有了独立性就一定有创造性,但它是一个必要条件或前提条件。确切地说,没有独立性绝不可能有创造性。或者说,凡有创造性的人无一不具有很强的个性。如果我们规定学生可以学什么不能学什么,或是只能学什么,给他们规定整齐划一的模式、整齐划一的课程、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整齐划一的原则方法,这就好比用一个模具制造人,只能培养出清一色的有知识无头脑的“工具人”。
由于学生的智力和兴趣等个性差异较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日益多样,传统的群体授课模式不再适用,为此,美国大学正在试行“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允许扩大学生免听某些或全部课程不再适用,为此,美国大学正在试行“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允许扩大学生免听某些或全部课程的范围,让自学能力较强并有余力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度。教学中注重讨论、强调发现,给学生以独立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速度。他们可以进行各种尝试,包括失败的尝试,以形成独立发现的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遇到困难向教师求教。教师只起指导和评价作用,决不“抱着走”。由此看来,“以生为本”必须从教书育人着手,首先体现在人才观念上,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从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出发,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高校应注重因材施教,创造和谐的氛围,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定位、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避免盲目性、从众性和不合理性,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所作为。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更新知识,才有创造力可言。修订教学计划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坚持必要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来修读课程,综合开发优秀的教学资源,课程设置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全面受益。特别是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5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非智力素质
高等学校不仅是青年人求学、吸取科学知识及掌握专业技能的学府,而且是青年人养成良好品格的场所。学生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思想也逐步成熟,他们的社会观、使命感、价值观也在逐步形成,其精神、能力和观念都会不断变化。教师应该是学术的引路人,也应该是社会道德的引路人。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理想与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优秀思想品格,使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民族和社会责任,对国家、对人类萌生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促使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愿望,激励学生努力成才,把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
非智力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教育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呢?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非智力因素加入到智力因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人文素质教育应贯彻在每门课、每个教学环节乃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除开设大量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以外,还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香港高等教育致力于推动大学教育“铸人”之道。教师注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文化并举,培养具有东方文化特色、西方管理理念,既通各种技能也具有高尚情操,通人情世故的“士”人。各大学注意培养学生具备新经济所要求的适应力和创造力,教导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懂得自我减压和舒缓焦虑,树立自信。
[4]
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要尽量激发学生的进取的精神,追求完善的志向,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大学生正在成长时期,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以及人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遭遇挫折是必然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勇于面对失败,以良好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挑战,并完善
自己创新人格的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生为本”理念得以实现的外在环境。所以,高校要努力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及多种手段,共同创造出一个催人奋进、富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另外,现代科学工作涉及的专业门类较多,知识范围广,经常需要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多方面的工作。这样,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正常地发挥个人的作用,与同学们协调一致工作。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淡漠名利,善待他人,多给别人一份宽容、支持。
让我们一起努力,真正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建设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刘红梅.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国高等教育.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9~81
[2] 谢 浩.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思考. 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2):15~17
[3] 董振域, 武也文, 邢雁林.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4):28~30
[4] 朴 英. 浅谈香港高等教育特色. 中国统一战线,2005(11):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