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人物风采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刘国光(民盟):扶贫要扶本,谨防再返贫---梅州溪口村因病返贫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0-09-01 作者: 点击量:

      一、调研资料(略)

      二、调研综述

      (一)调研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达到了0.47。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

      按照2009年3月新确定的1196元贫困标准,我国现有贫困人口达4007万人;主要集中于近600个县。广东还有3400多个贫困村、70多万贫困户和360多万贫困人口。

      缩小贫富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非常重视,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扶贫开发实行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首长扶贫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省区市特别是贫困面较大的省、区,要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日程,根据"八七"计划制定本省区市的具体实施计划。省区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及时协调解决重要问题。1996年中央政府出台的《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中央的各项扶贫资金要在年初一次下达到各省区市,实行扶贫资金、权力、任务、责任"四个到省(区、市)"。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在此基础上强调,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贫困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贫困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县的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抓解决温饱问题,并要求各地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任务。

      由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到位、措施得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以广东省为例,2007年,贫困村由原来的4088个减少到3409个,减少16.6%;贫困人口由原来的441万人减少到332万人。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扶贫过分依赖于对贫困人口的救济式资金帮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产业,导致扶贫期过后,一些脱贫人口又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南方日报》2010年5月25日发表了题为《广东梅州溪口村数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文章,深入报道了梅州溪口村因病返贫的状况;2010年06月09日,《南方日报》又发表了谢庆裕的文章《广东:扶贫成绩显著,返贫问题仍突出》,指出目前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一些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问题还十分突出。贫困户大多住着残危房、土坯房,文化素质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英文版的《中国日报》2009年12月29日也曾发表过题为《中国扶贫任务依然艰巨,返贫压力增大》的文章,对我国的返贫现象提出了警示。2010年5月23日,《中国之声》报道了,受严重旱情影响,西南地区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扶贫形势严峻,《西南四省区市218万人返贫》的严酷现实。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中,因病、因灾返贫的情况还非常普遍,扶贫工作和解决返贫问题任重而道远。

      (二)调研主题的确定

      如何能够提高我国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是缩小国内日益严重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减小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本调研组经过反复讨论,并征得指导教师同意,选择扶贫工作作为调研主题。

      (三)调研目的

      1.了解我国的贫困人口现状;

      2.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和具体措施;

      3.了解调研地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4.对广东省的扶贫工作,尤其是如何防止扶贫过后再返贫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决策思路。

      (四)调研方法

      采取资料收集、实地调研、个案分析进行调研,最后形成政策建议。具体作法为:

      首先调研组成员通过政府部门和网络广泛收集我国扶贫的政策、措施,以及一些典型的扶贫案例,对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扶贫后因灾、因病再返贫现象比较普遍,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难点。

      然后,调研组成员到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阳山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阳山县大崀镇的坑塘村和琶迳村两个扶贫点。

      (五)调研时间安排

      1. 资料收集

      2010年6月1-9日调研组成员通过政府部门和网络广泛收集我国扶贫的政策、措施,以及一些典型的扶贫案例。

      2. 实地调研

      2010年6月10-13日调研组成员深入到阳山县大崀镇的坑塘村和琶迳村两个扶贫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扶贫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3. 撰写调研报告

      2010年6月15-28日调研组对调研所得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成果。

      三、案例介绍

      《南方日报》2010年5月25日发表了题为《广东梅州溪口村数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文章,深入报道了梅州溪口村因病返贫的状况。2010年06月09日,《南方日报》又发表了谢庆裕的文章《广东:扶贫成绩显著,返贫问题仍突出》。之后网上发了大量的文章对返贫现象进行讨论,成为当前网络热议的一个话题。

      溪口村地处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西部。作为革命老区,青溪镇曾为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央苏区的门户——中共红色交通站就坐落于此,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等390多名党政军骨干先后通过青溪到达苏区。

      目前,溪口村总人口1748人,其中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181户,贫困人口726人。全村水田242亩,人均仅四分田地,绝大部分人不得不外出务工。大约六成溪口人选择外出打工,“一部分外出人员的确脱贫了,但有些人因为没文化,出去没什么好工作,赚钱也不易”,溪口的青壮年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完成了义务教育,就不读书了,“拿一张初中学历,到外面也只能做最底层的活”。“很多农民出了工伤,工头不管,“新农合”虽已普及,但农民很难就近就医、报销水平又低,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无力负担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因此而返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当地扶贫难题”。

      家庭成员因病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最后导致家境每况愈下,此类家庭占到了181户贫困家庭里的绝大多数。而一些家庭好不容易脱贫,却又因病返贫。

      所有的致贫原因最后串联成一条线索:缺少田地,农民难以靠传统农业致富,不得已,外出务工---囿于文化水平低,务工人员工资收入也低,家庭徘徊于穷苦之境---一些家庭为了治病导致经济负担增加、成员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使得这些家庭成了最穷的那批人。

      四、案例分析

      (一)对案例现象的看法

      针对案例所反映的目前普遍存在的脱贫之后再返贫现象,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主要归结为两种观点:

      观点一:扶贫后再返贫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要大惊小怪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贫困人口集中的村,通常是自然环境恶劣,人均拥有土地等资源较少,村民文化水平较低。三年帮扶期,因为有专人帮扶,贫困人口脱贫不难,但帮扶期过后,如遇自然灾害、家人生病、子女教育等情况,再度返贫不可避免。

      观点二:返贫现象是扶贫工作不深入的表现,返贫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持该观点的同志认为,扶贫工作应考虑长远,不仅要考虑帮扶期间,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情况,更应该将帮扶结束后贫困人口是否再返贫作为一项考核扶贫工作的指标,如此以来,就可以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二)实地调研

      针对对案例现象的不同认识,调研组决定深入实际,实地考察农村扶贫情况。

      调研组成员于2010年6月10-13日深入到阳山县大崀镇的坑塘村和琶迳村两个扶贫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扶贫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探讨防止返贫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听取扶贫单位情况介绍,与镇村干部座谈交流,以及对扶贫点的走访,调研组了解到:坑塘村位于大崀镇的东部,辖13个村小组465户2195人,贫困户92户486人,全村有耕地1653亩,人均0.8亩。该村是广东省委办公厅的扶贫点。

      广东省委办公厅对该村进行帮扶,主要帮扶措施包括:(1)干部结对帮扶,省委办公厅各局处干部与92户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福利帮扶,投资80万元新建一座700平方米的福利院,集中供养20户五保户;投资70万元铺设6.8公里饮水管道,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3)龙头企业帮扶,引进广东天龙食品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养鸡,目前鸡舍可年养鸡15万只。(4)专业户帮扶,每个专业大户履行捆绑帮扶1-2名贫困户的职责,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5)互助社帮扶,成立互助社,利用互助资金,解决群众发展种养业资金短缺问题。(6)劳务输出帮扶,与省有关单位达成用工协议,通过让青壮年外出打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琶迳村位于大崀镇的东南部,距墟镇3公里,辖16个村小组600户2975人,贫困户117户334人。琶迳村的帮扶措施与坑塘村类似。

      (三)对调研结果的分析

      对阳山县大崀镇坑塘村和琶迳村两个扶贫点扶贫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出目前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救济式帮扶,例如干部结对帮扶,通过干部对贫困户的小额资金资助,或介绍一些短期的工作,以解决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可以使贫困户在帮扶期内实现脱贫。二为福利式帮扶,例如修建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户,主要是对没有劳动能力,又无人赡养的老人的一种帮扶。三为造血式帮扶,例如发展专业户,劳务输出等,给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机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三种帮扶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救济式帮扶,更多的是输血式的帮扶,帮扶期内可以使贫困户的收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被帮扶户缺少一种长期的经济来源,此种类型的被帮扶户在帮扶期后,很容易再度返贫。(2)福利式帮扶,是对没有劳动能力,又无人赡养的老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帮扶,也体现了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此种帮扶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长期、连续、稳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坑塘村福利院是通过省委办公厅出资入股一些水电项目来获取收益,支付福利院的日常开销。此种帮扶模式的成败,关键是资金投入的多少,以及所投项目的资本收益率,如果资本收益不足以支撑福利院的日常开销,就存在这些老人返贫的可能性。(3)造血式帮扶,发展专业户,使贫困人口加入到专业户的生产,组织劳务输出等,这种帮扶是长远性解决贫困人口贫穷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但这种帮扶一定要解决好专业户项目的选择、产品的销路,以及劳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薪资等问题,同时要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否则梅州溪口村因病返贫的现象还会发生。

      (四)对广东省扶贫工作的思考

      广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从“对口帮扶、加大投入”,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再到瞄准贫困的“微观”主体“靶向疗法”。广东省的扶贫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脱贫后的再返贫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扶贫工作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短期脱贫与长期致富相结合,要抓住扶贫的根本,既要注重造血式帮扶,又要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使贫困户富得起来,又不至于遇到灾、病又再度返贫。

      1.科学规划,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在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过程中,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使计划能够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特点,切实可行。

      2.实施可持续的造血式帮扶计划

      在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过程中,要既重视短期的输血,更要重视可持续的造血,要把扶智作为扶贫的首要工作,加强相关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人口素质;要大力实施专业村和专业户的建设,使大部分贫困人口能够实现就地致富。

      3.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建设

      越是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越脆弱,越容易导致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必须建立长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农村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金制度。2007年,“新农合”覆盖了广东123个县(市、区),农民参合比例为83.8%;2008年该比例提升至95.4%;2009年,参加“新农合”人数达4864万人,参合比例达97.5%,绝大多数农民看病都可以获得补助,切实减轻了其负担,但目前“新农合”的报销水平较低,还应不断提高政府注入资金的力度。同时要加大贫困地区养老保障的力度,使那些没有劳动能力,又无人赡养的老人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