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

    宗教文化 首页 - 民族宗教 - 宗教文化 - 正文

    金川清真寺的红色记忆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1-04-13 作者: 点击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阳春三月,金川河谷绵延百余里绽放的梨花粉妆玉琢。金川,川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后花园。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与红色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难忘的红色记忆

      1935年6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两次驻留金川,历时14个月,是长征中驻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红军在此创建了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

      如今,保存完好、依旧古色古香的金川老街承载着当年红色革命的历史记忆。老街位于龙家山下、金川河畔,红军在这里留下了13处革命遗址,老街由此成为当地种类最多和最为集中的红军革命纪念建筑群。

      在老街深处,坐落着一座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清真寺——金川清真寺。据《金川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战时,从陕西渭南调来清军,其中有不少回民官兵。战后留住戍垦,此为移居金川县内最早的回族。”此后,前来金川经商的回族不断增多,并在此安家落户。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兴建了清真寺。

      红军长征路过金川时,这座清真寺留下了一段红色故事。

      金川清真寺大门顶一弯新月相依在一颗五星上,形象地反映了红军与当地回族群众结成的鱼水情。清真寺大门右侧雕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绥靖回民独立连连部遗址”和“四川省绥靖县回民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遗址”两块牌匾,昭示着清真寺与红色革命的联系。回民独立连成立于1935年,由120人组成,这支红色武装主要负责为红军筹集粮款。1936年春,回民独立连在护送河东照壁山运粮队伍时遭到当地反动武装的重重包围,连长马善全和其他41名回族战士壮烈牺牲。这是留存在金川回族人内心深处最难忘的一段红色记忆。

      ■红色基因代代传

      年逾八旬的杨宏渊是老街上长大的,是金川清真寺管委会名誉主任,也是金川红色历史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他向我们讲述了清真寺的红色故事。

      金川清真寺内建有“长征遗址纪念馆”和“金川回族历史文物展览馆”,分不同板块进行展示,陈列柜内还摆放着绥靖回民苏维埃政府主席、清真寺阿訇肖福桢使用过的眼镜、净壶等遗物和独立连帮红军运粮时使用的木箱。

      杨宏渊介绍,肖福桢,原名肖桦,成都人,1933年任江油中坝清真寺阿訇,1935年4月参加红四方面军来到金川,住在清真寺,以讲卧尔兹的形式动员当地穆斯林参加红军、支援红军,给大家讲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道理。

      1935年12月初,绥靖(金川)回民苏维埃政府在金川清真寺成立,肖福桢担任主席,周学明、吴玉珊任副主席。他们深入村寨,广泛宣传红军的民族平等、尊重宗教信仰、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和帮助穷人翻身谋解放等政策和主张。据资料显示,回民苏维埃政府动员参加红军的回族妇女,就有马华凤等30余人,编入了红五军团。

      1936年7月,红军组成右路纵队北上,肖福桢一同前往。在行军途中,他继续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与政策。在卓克基官寨后面,至今还遗存着肖福桢书写的石刻革命标语。

      同年8月20日,队伍行至梭磨河畔时,遭遇反动武装袭击。一场恶战之后,因敌众我寡,战斗失利,肖福桢面临被敌人活捉的困境。但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策马跳进波涛汹涌的梭磨河中,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56岁。1983年,肖福桢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杨宏渊老人的家族也是红色革命家族。抗战期间,他的父亲杨槐九组织学生在老街上演讲,揭露日寇暴行,教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歌曲。1950年1月,为迎接靖化县和平解放,当地回族耆老在杨槐九家商议迎接解放事宜。同年10月3日,杨槐九等带领群众到乐乌渡口欢迎人民解放军。

      1951年1月,靖懋暴乱,杨槐九将两名解放军伤病员藏于家中地下室,免遭土匪杀害。在杨宏渊的旧宅,他带领我们进入地下室,给我们讲述当年掩护解放军的故事。“父母把两名解放军小战士藏到地下室,让我每天送茶送饭送药,通风报信,最终成功地保护了解放军战士。”谈起当年的革命故事,杨宏渊激情飞扬,并给我们唱起了小时候学校传唱的革命歌曲“走!跟着毛泽东走”等。

      “在艰苦岁月里,金川各族群众节衣缩食支援红军,用血肉之躯保存红军主力,为红色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当前,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把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穆斯林的魂魄之中,代代传承。”杨宏渊说。

      ■弘扬长征精神是教职人员的使命

      在金川时,徐向前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先后在回族人张百川、马显华家里住过。如今,金川回族都亲切地称徐向前为“徐帅”。

      张百川的孙女张世妍说,奶奶健在时,经常讲起红军的故事。当年,她奶奶给徐帅等磨过豆腐、浆洗过衣服,徐帅的部队给他们家送过盐。在家人眼里,徐帅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很尊重回族人的生活习惯,大家相处和睦。

      徐帅临走时,把自己用过的铜壶等留给了张世妍的爷爷。1984年,张世妍的奶奶把这把铜壶捐给了国家,现为国家二级文物。当地政府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他们回答:“红军教给我们的是:人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国家好的政策已经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非常感恩和知足。”

      马朝寿是马显华的儿子,他回忆说,父亲是一名阿訇,在金川清真寺报名参加红军,曾在回民独立连担任过班长、骨干培训班班长,后因负伤,未能跟随红军北上。马显华受伤后,徐帅经常询问和关心他的伤情,叮嘱他好好养伤。红军走后,马显华还收留了负伤的红军女战士罗秀英,并以兄妹身份为掩护,将她保护了下来。

      在金川,有听不完的关于红军的感人故事。红军严格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戴和支持。

      马思贵是金川清真寺的阿訇。他说:“我要讲好红军故事,弘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走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大道,服务社会。”